顯示具有 心理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心理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09年11月21日 星期六

我宅我思




今天執行的電腦遊戲,帶給我相當正向的思考。

這個遊戲是從P2P抓下來的,玩過一代、二代,很喜歡越來越精巧的遊戲介面與內容。這一代的遊戲中有一種任務叫做「挑戰」,無法儲存載入,過關了就是過關。難度異常的大,但也更是耐玩。

每次我看電腦方一片坦克壓來,敗局將至,雖然感到不耐與焦慮,但是我總會一而再、再而三的重新開始、記取之前失敗的原因,再次進入遊戲之中。有時抓不住進攻節奏,每次的嘗試都以失敗收場,我卻看場電影來放鬆以後,繼續屢戰屢敗、屢敗屢戰的漫長輪迴。

一次,在按下重新開始鍵的一瞬間。忽然想著如果旁人看到,會怎麼說...

------

我與旁人的對話想像



應該會是唸叨著:「如果能夠把這樣的精神用在正事上不就好了」

唉...可是現實生活又不是遊戲,重新開始就擺在那邊,人生是無法重來的呀!我只能在每次的失敗後悔恨、追憶,但已經無法更改了呀!

「那又如何,你的戰敗記錄不也是無法更改的嗎?」

對呀,這是為什麼我不喜歡玩新接龍,因為看到那麼多次的失敗,久久才成功一次,我就會覺得不舒服,好像那次的成功也是微不足道的。

「所以就放著不管了?」

沒錯,既然自己不適合,乾脆離開這個戰場。

「但是如果沒有寫上戰敗記錄的遊戲,你就會一再的堅持下去嗎?」

比較會喔...像是角色扮演或即時戰略,就算是打輸、迷路,還能用SL大法,總是會有結果呀。

「可是你舉的例子不也是需要一試再試,跟新接龍遊戲的過程本質上有不同嗎?」

不一樣...角色扮演或即時戰略的結果我可以掌控,只要不斷的嘗試就可以。新接龍或那些「正事」每次情境都不同。想嘗試透過上次失敗的經驗,而獲得這次的成功,很困難。

「話說回來,你說自己不適合的戰場就寧願離開,但是遊戲裡頭不也是輸那麼多次,為什麼不把遊戲刪了?」

......

------

不錯,以後就應該勉勵自己多多玩遊戲思考人生。

2008年9月12日 星期五

關心:從聆聽到指揮;緊張:從壓力到沮喪

高中的時候,一次跟舅舅聊天,他忽然語重心長得跟我說:「達達(我的乳名)你要知道,天底下是有黑色的、白色的,但黑白分明的事物畢竟不多,世界上最多的,是那些模模糊糊的灰色地帶。」雖然這樣的道理並不是從高中才開始拿來說嘴--還記得小學的時候就會問別人:一加一等於多少?那時的答案除了二以外,還有甚麼田、王、洗髮精、雜七雜八的東西--但我發覺這個概念其實還可以延伸下去。

這篇文章的主題也就是在討論態度上的改變,其實是有強度上的關聯性的。

我灰色地帶的定義:隨著輕重緩急不同,對於旁人的事情,我們關心的程度不同;對於自己的事情,我們緊張的程度不同。

我們對一件事物的重視程度,導致了我們對這件事情的態度。一個父親對兒子有著深切的期待,所以他對兒子的關心十分強烈,因此對於兒子的所作所為,極度干預:比如說訂下規則早睡早起、不准與某些他看不慣的朋友交往、不能騎機車...如果兒子逆來順受,對於老爸這些「黎明即起、灑掃庭院」的家規都處之泰然,那還沒問題。但是麻煩的是,這樣的規範通常會讓父子之間起著很大的家庭革命。相反的,朋友之間的關心,就通常不會這麼強迫,尤其是互吐苦水的時候,不一定需要給朋友甚麼強而有力的解法或人生經驗,只要靜靜的聆聽、那也就夠了。

然而很現實的是,這的確代表某種程度上,朋友沒有辦法像親人一樣那麼的關心我們。不過猛藥也不是天天都能吃,朋友間的互動就是比期待深刻的親人間輕鬆。

對於自己注重的事物,人也有大小強度不同的態度去處理--毫不關心的冷漠、因為在意而緊張,到太過在意而沮喪。

關心與緊張的態度就像是兩道光譜,我們在處理一件事情的時候,或許可以看看自己到底有沒有過度關心或是緊張過頭了。

時時調整自己的步伐,讓自己能夠更輕鬆的看人生。

----

寫得像是副刊上面的激勵人心小品?
因為我實在不想紀錄自己的生活
所以寫成了批判自己生活的文章嗎

2008年7月5日 星期六

不想動的話,怎麼辦呢

這件事情已經困擾了我兩年
或許大學四年我一直都有著不想念商的慾望

於是我做其他的雜事
我逃避我原本應該要寫好的報告
該念的考試

如果說這樣的行為真的能夠讓我解脫
我現在就不會這麼痛苦
可是這也只是治標不治本的解法

我還是很沒膽的要把這個系拖完
歹戲拖棚,要等結束卻是遙遙無期
於是惡性循環就這樣不斷的下去
吃吃睡睡混混
偶爾參加同學會,告訴許久不見的同學
「我正矢志找出人生目標方向」
回家,繼續
吃吃睡睡混混

難怪偵探小說論犯罪都需要動機
不想動是成不了事的

2008年6月22日 星期日

腦部怎麼運作的?



腦部是很神奇的器官,是統領身體組織、接收外界訊息並決定做出如何反應的「頭頭」。如果一個人的行為並不正常,那主要可以檢視腦袋的運作發生了甚麼問題。這部片就是介紹到底大腦與小腦之間是如何互相合作的一部短片。

這部片讓我想到以前的十萬個為什麼、烏拉博士幫你解答的劇情。不過一開始的中文翻譯投影片是有點不搭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