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5日 星期五

多事 之秋

是的,是很忙碌
從對非營利組織有興趣
到躬逢其盛,正巧遇上非營利組織之中的大宗之一
社運組織--學生運動

我想這個大時代我還真是碰巧呀
一黨又獨大了
又聽不進人民的聲音了
既得利益者不斷的想要分一杯羹
遊說團體們又開始關起門講悄悄話了

錢帶著
開門

公然分贓
債留下
走人

如何處理

身為學生
也只能盡點微薄的努力

2008年11月7日 星期五

2008 1106台灣新一波的學運

也許沒那麼偉大
也許學生能夠做得還不到能夠影響到
政府與社會
但他們正在努力
現在在中正紀念堂/自由廣場
有一群自願前來的學生們
以下是他們的現場直播



這是他們的訴求
1106行動聲明

抗議警察暴力!捍衛自由人權!

從11月3日開始,中國海協會代表團 來臺與政府簽署各項協定,同時在臺北各處,就陸續出現警方藉「維安」之名,對各類以和平方式表達不同意見者,進行粗暴的盤查、損毀、沒收、禁制、拉扯、驅 離甚至拘捕。絕大多數遭致警察暴力相向的民眾,根本不曾靠近陳雲林人身,有的市民甚至只是路過、停留或單純拍攝記錄,即遭受上述對待。

透 過媒體畫面傳送,我們驚覺事態嚴重—這已經不是維安有否過當的技術問題、更不只是政黨認同選擇的問題,而是暴力化的國家公權,對市民社會的嚴重挑釁和侵 犯。所有彷彿戒嚴、罔顧自由人權與民主價值的管控鎮壓,連執政黨的國會議員都質問行政院長;卻只見身為最高責任主管的劉揆,仍在輕佻地詭辯和推責。實在令 人既錯愕憤怒,又深感羞辱和不安。

我們不禁要問:難道要強化兩岸經貿交流,也必須透過降低臺灣的民主自由程度、以達成與中國同樣極權統治的水準嗎?

才 不過短短幾天,臺灣人民好不容易匍匐建立的民主自由體制,在滿城的警力、威嚇的氛圍與強勢的防堵中,幾近崩解。我們政府,在如同警察國家的武裝保護裡,自 我陶醉於「歷史性儀式」的想像、與酒酣耳熱的輪番大宴中。於此,憲法所保障人民的自由言論與行動權利,完全地被擱置、甚至忘卻。

因為多數 的強勢作為根本違憲違法,無怪乎鏡頭前沒有一個警察能理直氣壯說出,他們根據何種「法律」,執行這般上級交待的勤務。警察原是保護人民的公僕,如今在這政 府由上而下的嚴峻要求中,競相成了限制與懲罰人民表達意見的打手。我們無意歸咎個別只能服從上命的員警,相對的,我們嚴正要求下達此一惡令的政府高層,必 須負起最大的政治責任。

我們只是一群憂心臺灣混亂現況與未來發展的大學教授、學生、文化工作者和市民,在沒有任何政黨與團體動員及奧援的前提下,十一月六日(四)上午十一點,將自發性地集結於行政院大門前,以「著黑衣、戴口罩」作為沈痛抗議的象徵,並牽手靜坐至訴求達成為止。我們的訴求是:

一、 馬英九總統和行政院長劉兆玄必須公開向國人道歉。

二、 警政署長王卓鈞、國安局長蔡朝明,應立刻下臺。

三、 立法院立即修改限縮人民權利的「集會遊行法」。

共同發起人:

李明璁(臺灣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
藍佩嘉(臺灣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劉華真(臺灣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
范 雲(臺灣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
洪貞玲(臺灣大學新聞學所助理教授)
何東洪(輔仁大學心理學系助理教授)
管中祥(中正大學傳播學系助理教授)
張鐵志(作家,哥倫比亞大學政治學博士後選人)
陳育青(紀錄片工作者)
林世煜(文化工作者)
胡慧玲(陳文成紀念基金會執行長)
李昀真(臺大社會系二年級學生)
張勝涵(臺大政治系二年級學生)
吳沛憶(臺大政治系四年級學生)
陳柏屼(臺大社會系三年級學生)
陳家慶(臺大法律系三年級學生)
余崇任(臺大社會系三年級學生)
彭維昭(臺大外文系四年級學生)
楊緬因(臺大人類系二年級學生)
李東諺(政大臺史所一年級學生)
王聖芬(臺大中文系四年級學生)
李冠和(臺大政治系四年級學生)
張之豪(市民)
羅雅珮(臺大社會系三年級學生)
藍士博(政大臺文所碩士班))
李怡慧(四方報編輯)
蔡耀緯(台大歷史所碩士班學生)
王賀龍 (台大材料系三年級學生)
鄭友淳 (開南大學觀光系學生)
蔡昀祐(清大人社系三年級學生)
李俊達(東吳哲學所碩士班一年級)
阮俊達(市民)
溫若含(政大臺文所碩士班學生)
吳岳勳(政治大學心理系三年級學生)
曾嬿融 (臺大社會所二年級學生)
黃威霖(台大政研所碩士生)
李孟珊 (台大社會系四年級學生)
劉維民(臺大社會系四年級學生)
李沛宜(台大政治系三年級學生)
葉冠妤 (臺大新聞所二年級學生)
賴力安 (北醫公衛所碩士生)
廖國翔 (台大法律系三年級學生)
劉美妤(台大外文系四年級學生)
江欣盈(中研院國際研究生)
王胤豪 (台大政治系三年級學生)
吳鑑恆 (台大法律系學生)
李泳泉 (台大圖資系三年級)
孫聖昕 (台大圖資系二年級)
張宛婷 (台灣大學戲劇學研究所三年級)
張宇慧 (政大教育所一年級學生)
童築含(台大經濟系三年級學生)
田孟凌 (台大地理系二年級學生)
林子涵(台大社會系五年級學生)
黃靖傑(北大社工系三年級學生)
楊傑宇 (高雄醫學大學學生)
蘇千雅 (政治大學廣告學系三年級學生)
王祥維(台灣國民)
林 翰 (台大人類系五年級學生)
魏琤郁 (台大戲劇系五年級學生)
高章原 (台大工管系三年級學生)
許淳傑(台大生化所碩士生)
許亞傑 (台大資訊工程系二年級學生)
江俊寰 (台大社會系六年級學生)
吳文瑄 (台大經濟系三年級學生)
蔡承翰 (高雄醫學大學牙醫系學生)
陳秀昌 (台大物理系二年級學生)
施彥廷 (台大社會系系學會長)
盧敬文(長庚大學醫學系四年級學生)
邱昶翔(政大中文系五年級學生)
蔡依庭 (台大農藝系三年級學生)
陳怡萱 (台大農藝系四年級學生)
葉長庚 (臺大人類學系博士班一年級)
郭馨貽 (台大工管系三年級學生)
吳采模 (台大法研所公法組)
萬毓澤(台灣大學社會學系博士候選人)
鄭筌允(倫敦政經學院碩士生)
謝新誼 (政治大學中文系三年級)
李宗儒 (臺灣大學數學系四年級學生)
邱星崴(台大社會系四年級)
趙澤華(台大地質系三年級)
林靖堂 (輔大大傳所四年級學生)
陳稚涵 (台大法律系二年級學生)
吳佳恬 (政大教育所一年級學生)
楊子頡 (台大社工系四年級)
謝耀德 (台大政治系三年級)
周馥儀(嗷網路雜誌總編輯)
丁正傑 (台大法研所一年級)
鄭雅菱 (台大社會系四年級學生)
鄭為之 (清大醫環系四年級)
許世佳 (台大人類學系二年級)
簡惠茹 (台大社會系三年級學生)
黃孟婷 (師大大傳所一年級學生)
彭彥儒 (台大法律系三年級學生)
李孟儒(台大社工所三年級)
陳柱中 (台大農化研究所二年級)
李立偉(自由影像工作者)
宋致誠 (台大社會系三年級)
李怡樺 (台大人類學系四年級學生)
許祐昇 (台大昆蟲系三年級學生)
李奕迪 (中山大學研究助理)
林晉緯 (台大園藝系四年級學生)
葉馥瑢 (台大人類學系二年級)
張瑋容 (東京大學社會系研究生)
吳凱鈴 (台大人類學系三年級學生)
黃思敏 (台大社會系三年級)
董力玄 (台大社會系畢業生)
趙思博 (台大法律系二年級學生)
張以忻 (台大社會系二年級學生)
廖子頤(台大外文四)
黃鈺雯(編輯)
劉欣韋 (政大中文系大三學生)
劉少翔 (台大法律系二年級學生)
吳佳盈(台大社會系碩士班學生)
鍾佳伶 (台大社會工作所碩二)
賴建寰(政大台史所)
邱懋景(師大國文系三年級學生)
許仁碩 (台大法律系四年級)
黃淑芳 (台大法律系四年級學生)
鄭期尹 (清大電機系四年級學生)
洪曉築 (台大社工系研究助理)
蔡淳任 (台大政治系三年級學生)
賴妤青 (台大農藝系四年級學生)
林定薇 (台大森林所碩士生)
林穎資(台大農藝系五年級學生)
涂宗瑋 (台大資工系三年級學生)
林宜瑾 (政大廣告系三年級學生)
黎芸靈 (研究助理)
張家愷 (台大地質系五年級僑生)
余帛燦 (台大政研所ㄧ年級)
宋宜靜 (台大政治系三年級學生)
沈智新 (台大經濟系三年級學生)
楊孟穎 (台大政治系二年級學生)
陳宛婷 (台大圖資系三年級學生)
涂靖昀 (台大政治系三年級學生)
王玉萱(政大廣告系五年級學生)
劉以霖 (台大人類所一年級)
賀陳修 (台大國企系二年級學生)
江廷振(政大法律四年級學生)
江宜達 (台大物理系二年級學生)
郭芝榕 (台大中文系四年級學生)
康芸甯 (台大人類系五年級學生)
陳逸霖 (台大植微系四年級學生)
江佳恩(中正哲研所二年級學生)
江正瑋(專任助理)
孫有蓉 (台大哲學系三年級學生)
劉若凡(台大社研所碩士生)
李維仁 (台大會計系四年級學生)
黃文俞 (台灣大學園藝系二年級學生)
張心柔 (台大政治系二年級學生)
李育權(台大政治系四年級學生)
林耕霈 (中央大學地科系四年級學生)
黃威 (台大機械系五年級學生)
林兆偉 (台大國企系二年級學生)
顏子恆 (台大國企系二年級學生)
徐靖亞(台大電機系二年級學生)
陳寧 (台大財金系四年級學生)
烏仕明 (台大動科系四年級學生)
楊筠圃(台大中文系二年級學生)
洪明毅 (台大昆蟲三)
曾奕文 (台大會計系二年級學生)
洪郁雯 (台大公衛系四年級)
林(王向)如 (台大法律系三年級學生)
許躍儒 (台大社會系四年級學生)
吳沛晴 (台大經濟系二年級學生)
楊慧郁 (台大生傳系三年級學生)
姚智偉 (台大電機系四年級學生)
吳也民 (台大國企系一年級學生)
趙伯融 (台大歷史系二年級學生)
江承霖 (台大應力所碩士班學生)
林峻玄 (台大化學系三年級學生)
曾馨霈 (台大台文所碩士班學生)
王宏恩 (台大電機系四年級學生)
謝敏怡 (台大政治系四年級)
曾子奇 (台大法律系學生)
林承運 (政大廣告系三年級)
張登皓 (台大工管系二年級學生)
林邑軒 (台大社會所一年級)
傅偉哲 (台大政治系二年級學生)
葉運祺 (台大政治系四年級)
鄭亦展 (長庚大學電子系二年級學生)
王偉宸 (台大政治系三年級學生)
江欣瑜 (政大會計系四年級)
陳昭龍 (台大外文系三年級學生)
周冠穎 (政大阿語系五年級)
陳歆寧 (台大森林系五年級)
蔡偉駿 (台大物理所碩士班學生)
鍾秩維 (台大政治系三年級)
楊宜靜 (台大法律系三年級學生)
李屹 (台大社會所一年級)
洪三權 (台大資工系三年級)
陳誼珊(台大社會系三年級)
曾苡馨 (台大政治系三年級)
許凱淋 (台大電機系四年級)
張文哲 (台大政治系四年級)
林宙誼 (台大機械系二年級)
張芳菁 (台大生傳系四年級)
葉永山 (台大社工四)
沈昀 (台大工管系二年級)
宋幸儒(台大政治系二年級學生)
陳瑞光 (台大法律系三年級)
李冠璋(台大法律所刑法組碩士生)
趙婕伶 (台大生傳系三年級)
陳贈吉 (台大法律系二年級)
陳建宇 (台大政治系四年級)
何彥君(台大法律系四年級)
黃安正 (台大工管系四年級)
江維瑄 (台大社會系二年級)
林庭右 (中國醫中醫系二年級)
游凱翔 (台大獸醫系五年級)
黃柏豪 (臺大財金系三年級學生)
許永暉 (台大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三年級)
王晴怡(台大法研所公法組學生)
吳梓豪 (台大資管系三年級)
張鈞皓 (台大生傳系五年級)
陳品豪 (台大工管系三年級)
詹瑜 (台大經濟系二年級)
康少璞 (台大政治系三年級)
張子萱 (台大社工系二年級)
林宛樞(台大外文系四年級學生)
李昀融 (輔大物理系光電組二年級學生)
趙汝穎(台大大氣系二年級)
胡竣喆 (台大經濟系二年級)
張鈞甯(台大社會五年級)
陳昱誌(台大社會系四年級)
闕巧婷 (台大社會系二年級)
董俐萱 (台大植微系四年級)
李東耿 (台大資工系三年級學生)
江芸萱 (台大財金系三年級學生)
劉書彧 (台大經濟學系四年級)
鄭伊潔 (台大工管系三年級學生)
簡萓靚(台大財金系三年級)
周於荃 (台大資訊工程系三年級)
陳歆涵 (台大會計系四年級)
李采蓉 (台大人類系四年級學生)
蔡奇儒(台大機械四年級)
翁健庭 (台大資工系三年級學生)
蘇牧盈 (政大中文系三年級學生)
陸方龍(清大中文所博士生)
徐緯 (台大政治系五年級學生)
林承遠 (台大經濟系畢)
郭復齊(臺大法律系四年級學生)
范倍嘉 (台大中文系四年級)
林佳儀 (台大法研公法一年級)
許晉東 (台大資工系三年級學生)
林紀廷 (台大醫學系四年級學生)
董諭 (台大法律系四年級學生)
賈乃輝 (台大資工系三年級學生)
李博婷 (台大政治系三年級)
黃韻庭 (東吳大學社會所碩一)
楊泓軒(台大電機系三年級學生)
范哲瑋 (台大大氣系二年級)
吳青沛 (政大社會系博士生)
黃婷筠 (台大機械系三年級學生)
劉育信(臺大歷史所碩士班)

2008年10月17日 星期五

愛上海角七號的101個理由--中天新聞(2008/10/12)

魏德聖真的只有浪漫而已嗎?
不,他尋找資源的能力也很強
他知道怎麼找對的人,不論是演員
還是distributor(發行商)
片子裡頭可以看到片商還去做focus group(焦點團體)來想行銷片子的方法

反倒是台灣的學者們的確都很死心眼的 把這部電影都放在後殖民主義的論述上
哈哈哈哈
我也是
在看完以後
馬上就想到了薩依德
然後跟身旁的朋友們大談後殖民反映在這部片中的實例
喔...好有趣喔(嗤之以鼻XD)

所以看完海角七號的另外一個感想
別太鑽書堆了
多去看看其他人的生活看看環境的改變
畢竟學者的理論也都是建構在社會之上的
嘻嘻



2008年9月18日 星期四

讀後感--《變化:「六四」至今的中國社會脈動》

自從開學,拖拖拉拉的把這本書讀完以後(六月底我就在讀這本書了),始終沒有讓它回到其主人--台大圖書館的懷抱中。現在已經續借過一次,圖書館不給我與這本書繼續親熱的機會,我只好匆匆忙忙來寫一份讀後感了。



凌志軍這位謙稱自己為"記者"的本書作者(的確也沒錯,他是《人民日報》採訪部的主任,或者是我很自以為的被台灣的新聞報導的水準誤導,而認為"記者"是個負面用法的詞兒?嘿嘿),其實眼光比許多世面上的社會學家還要深而廣。十三年的中國當代歷史(1990-2003),透過他的描述,讀者能夠直接切入要點的了解大陸第三代領導人從被中共第二代領導人(以鄧小平為首)授與權力到交棒給第四棒領導人(以胡錦濤為首)的一段執政過程。



書中把這十三年分成五個部份:(在這邊就借用一下書中目錄吧)



第一部 谷底(1990-1991)

第一章 活著的祖宗
第二章 大災年
第三章 死灰復燃

第二部 風雲際會(1992-1994)

第四章 轉折
第五章 盛世無英雄
第六章 新人治國

第三部 潛流激蕩(1995-1998)

第七章 軟著陸
第八章 世間已無鄧小平
第九章 朱鎔基與民心向背

第四部 新的夢想在招喚(1999-2002)

第十章 殊途同歸
第十一章 懺悔的年代
第十二章 新人類‧新生活

尾聲 後繼者

童工小沙龍活動 現場回憶速寫(二)

之前寫到哪裡了...喔對了是我自我介紹完。
大家拿著我兒時照片傳來晃去,小時候的上官果然比現在可愛云云...十分的感謝各位中肯的建議,我也試著減肥,讓我回到幼時的清純模樣,但總是功敗垂成。

重點不在這裡,十分能夠掌握會場節奏的兩位主持人們在這個時候就進入了下一個主題:要各位分享幼時的打工或上班的經驗。其實在場的志工們小時候幾乎都有一些打工或賺錢的成就過:韻竹說有在補習班打電話的經驗(語畢,達文馬上回說:「我有接過這種電話耶...」然後全場的人都開始鬧了--「喔喔一定是韻竹打給達文的」;「達文才要升國中耶,韻竹已經大學生了,不要亂喇賽啦...」);我和小小達文都有接過拍戲的case(一天可能要坐在那邊等七八個小時,然後拿五百到一千塊的車馬費)(「所以拍的是叫做《小小圖書館》,是公視前身--廣電基金的一個節目...」;「喔喔童星童星~~」又被鬧場XD);有一位志工(很抱歉我不知尊姓大名...)曾經投過稿,他也不記得是多少報酬了,只是也是少得可憐。

最精彩而切合本次題目的應該是主持人春棋的打工經歷吧,他說以前國中在台中潭子鄉,經由朋友的介紹,跑到一家鐵皮工廠打過工。在那灰暗而吵鬧的生產線末端,他從累死人的測試員開始做起。為什麼累死人呢?因為那是一家運動器材製造工廠,春棋的工作就是跑一下剛組裝完成的跑步機,看看儀表板有沒有正常,然後裝箱、送到等貨的卡車上。(底下起鬨聲音:「哈!好樣的,怎麼會找到這種打工呀,付錢給你運動耶」)前面組裝線是比較輕鬆的,不過那你要作一段時間,有經驗以後才能夠往前面調,做那種鎖鎖螺絲、坐著就可以用的工作。中午吃便當,有休息時間,大家都會拿個紙板鋪在地上小睡一下,下午繼續。這樣打工能夠賺多少?一天五百左右,沒有任何的保險或其它職位上的保障。

(為什麼我覺得春棋的打工經驗和主題最相關呢?或許大家看看以下這支影片,會跟我有相同的感受><",這支影片是由MTV頻道發起的終結剝削與人口販賣行動策劃,可以看看



另外高中春棋也在餐廳打工,週末是餐廳生意最輕淡的時候(都服務上班族為主),於是餐廳老闆便讓成年廚師、的服務生放假、逍遙,留下春棋和老闆週末顧店。(「嗯嗯...小孩子就是比較沒有工作上的意見也沒有甚麼工作環境或薪水高低權力...」對個人打工經驗的分享,大加算是做了個總結。)

「那麼」,話鋒一轉,「既然童工大家也多多少少有點概念了,我們有沒有甚麼解決或改善現在世界上童工問題的可能辦法呢?」兩位主持人丟出了接下來的討論議題...(唉呀,忽然好嚴肅呀)

不過我們今天來參加小沙龍,也就是為了思考這樣的問題不是嗎?好...想想看...

2008年9月16日 星期二

童工小沙龍活動 現場回憶速寫(一)

今天,因應之後2008年末季的思沙龍兒童系列,基金會的志工們自行舉辦了研討童工議題的小沙龍活動。很可惜我沒有從頭開始參與(為了送同學到古亭,真是...)到了中場才衝了進去,所以前面的精采,沒有辦法描寫,還有待有心人士補完。

那時候剛進去,看到投影片裡頭,藍色的T桖被畫分成了數等份,斗大的標題寫著:「售價一百元的襯衫有多少錢是進了誰的口袋」

好的,仔細看看,10塊錢是原料商、75塊錢是給品牌公司和通路經銷商,嗯嗯...那剩下的那15塊應該是給縫製、車布的那一群勞工吧?喔還有一大堆哩哩摳摳的呢,100元中,勞工真正能夠賺到的只有1.75塊錢。(如果我猜得沒錯,這應該是《一件T的全球經濟之旅》裡頭的資料,可惜沒有看過這本書)天呀...真少錢

(但這跟童工有關係嗎?還是說部分車縫T桖的勞動者都是非先進國家的童工呢?喔...這一定是我之前沒聽到的那一塊,慚愧慚愧慚愧...)

這個投影片介紹到了一階段,我就被叫上了台自我介紹,後到者就是吃虧,大家都認識你可是你不認識大家,雖然我是個老鳥,但也有部分的新成員畢竟是沒見過,還好有個附中學弟很開心的介紹了自己(現在讀台大社會一是吧)(很抱歉我不知道你的名字怎麼寫...orz),讓我這個遲到者也瞭解了一位在場的新志工XD

介紹完了,看來大家都還記得帶兒時相片的事情,嚷嚷著要兜裡的泛黃照片掏出來...嗯,這些照片的確是很久以前囉,大概都是我小學一二年級的時候,為了今天,還特地翻翻找找了一下呢
(還有比較私密的小時候露點照片,沒放在網路上,沒來的就不好意思啦)

2008年9月12日 星期五

關心:從聆聽到指揮;緊張:從壓力到沮喪

高中的時候,一次跟舅舅聊天,他忽然語重心長得跟我說:「達達(我的乳名)你要知道,天底下是有黑色的、白色的,但黑白分明的事物畢竟不多,世界上最多的,是那些模模糊糊的灰色地帶。」雖然這樣的道理並不是從高中才開始拿來說嘴--還記得小學的時候就會問別人:一加一等於多少?那時的答案除了二以外,還有甚麼田、王、洗髮精、雜七雜八的東西--但我發覺這個概念其實還可以延伸下去。

這篇文章的主題也就是在討論態度上的改變,其實是有強度上的關聯性的。

我灰色地帶的定義:隨著輕重緩急不同,對於旁人的事情,我們關心的程度不同;對於自己的事情,我們緊張的程度不同。

我們對一件事物的重視程度,導致了我們對這件事情的態度。一個父親對兒子有著深切的期待,所以他對兒子的關心十分強烈,因此對於兒子的所作所為,極度干預:比如說訂下規則早睡早起、不准與某些他看不慣的朋友交往、不能騎機車...如果兒子逆來順受,對於老爸這些「黎明即起、灑掃庭院」的家規都處之泰然,那還沒問題。但是麻煩的是,這樣的規範通常會讓父子之間起著很大的家庭革命。相反的,朋友之間的關心,就通常不會這麼強迫,尤其是互吐苦水的時候,不一定需要給朋友甚麼強而有力的解法或人生經驗,只要靜靜的聆聽、那也就夠了。

然而很現實的是,這的確代表某種程度上,朋友沒有辦法像親人一樣那麼的關心我們。不過猛藥也不是天天都能吃,朋友間的互動就是比期待深刻的親人間輕鬆。

對於自己注重的事物,人也有大小強度不同的態度去處理--毫不關心的冷漠、因為在意而緊張,到太過在意而沮喪。

關心與緊張的態度就像是兩道光譜,我們在處理一件事情的時候,或許可以看看自己到底有沒有過度關心或是緊張過頭了。

時時調整自己的步伐,讓自己能夠更輕鬆的看人生。

----

寫得像是副刊上面的激勵人心小品?
因為我實在不想紀錄自己的生活
所以寫成了批判自己生活的文章嗎